中国热量表行业市场研究分析
时间:2014-10-22 10:55:16
出处:www.sdhdr.com
作者:海德瑞
热量表的出现主要与北方冬季集中供暖有关。长期以来,供暖是以供热面积结算的,存在许多问题。很多供暖企业无法收到供暖费,影响了服务积极性,进而造成供暖质量下降,进一步引起居民的不满而拒缴取暖费。两者之间形成了恶性循环。大家早已经认识到采用提供多少热量收多少费用的方法才是合理的,但政策推进一直较慢。
在2010年初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住建部和发改委等部门明确了未来的工作任务是“大力推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从2010年开始,北方采暖地区新竣工建筑及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收费方式,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方式。用两年时间,既有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十二五”期间北方采暖地区地级以上城市达到节能50%强制性标准的既有建筑基本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实现按用热量计价收费。”
图1:2006-2012中国热量表销售量(万只)
2010年文件下发后,热量表的推广进度较好,行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市场规模较09年翻了一倍,达到了约250万只。但是,随后的11和12年,热量表的推广受到了阻滞,12年较11年没有增长。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影响了新房的竣工和验收;二是供热企业需要承担20%的热量表购置费用,以及检测和维修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后,发现额外的成本并没有带来额外的收入;三是用户也需要承担一些费用,而用户对用热无法精确控制,改造后可能比原来的收费还高,可能会遭到抵制;四是热量表的质量参差不齐,准确性很难保证。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政府对供热计量的改革的决心仍然是非常强的。去年东北的推广情况不好,但是在4季度,吉林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供热计量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力争从2013年采暖期开始,2010年7月1日以后竣工的建筑和完成供热计量改造的既有居住建筑,取消以面积计价方式,实行计量收费;既有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部完成供热计量改造并实行计量收费”;“凡未出台供热计量收费办法、未建立健全供热计量收费系统、未达到规定计量收费目标的市县,2012年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程不予验收、不拨付国家和省奖补资金、不分配下一年度的改造指标,不得申报城乡建设领域任何奖项”。
另外,也有业内专家建议,在推广初期,将目前的“一户一表”推广改为国外的“一楼一表”制,减轻推广压力。这既可缓解目前的资金压力,也可增强用户意识,然后逐步推进“一户一表”改造。
总之,热量表市场是一个很新的市场,潜力巨大,问题也不少。我们认为,未来在质量和价格两者中找到平衡点的企业将在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取得先机。
一、我国的热量表市场规模和增长
从结构上来说,所有的热量表都是智能的,因为要通过当中流动的水或者空气的流量和温差得出其中流过的热量,所以需要流量计、温度传感器和热能积算器等主要部件。因此,热量表市场不简单地将表计分机械和智能表。
据悉,12年热量表行业的销量约为300万台左右,按照400元每只的均价,市场容量在12亿元左右。但是,通过我们对城市供暖面积的计算,未来热量表的市场容量远大于12亿。
图2:2002-2011中国城市供暖面积(万平方米)及增速
图3:2011中国主要省份城市供暖面积(万平方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2011年的城市供暖面积约47.3亿平方米,其中辽宁、山东、北京、黑龙江等省占比较高,辽宁一省占比就达17%。所以,东北三省、山东和北京是我国热量表最大的销售区域。
“十一五”期间,我国年供暖改造面积的计划为1.5亿平方米;“十二五”期间,根据2011年发布的《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通知》,具备改造价值的35%以上的旧住宅要完成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
假设到2015年,供热面积都以每年10%的增速增加,且2015年改造已经完毕。那到2015年,较14年供暖面积增长6.3亿平方米,以户均面积为75平方米计算,新增表计840万只。另外,存量表计的更换估计自15年以后开始,其未来市场也有较好增量。
由于11年尚未全面推广热量表,所以我们以10年的基数200万台计算,到15年的840万台,热量表市场年均复合增速可达33.2%,市场容量将达到30-50亿元。
二、我国的热量表市场主要竞争者和市场份额
热量表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逐渐成熟,是一个比较新的行业。热量表的核心技术在于流量计的设计,而我国的水表行业比较成熟,所以我国目前热能表的制造水平已经能基本赶上国际水平,而价格优势较为明显,所以,我国热能表市场9成以上的份额由国内企业占据。
随着10年开始的热量表推广,国内热量表企业的数量大幅上升,到11年,已经超过了200家,但是年产量超过10万台的企业不足10家,竞争比较充分和激烈。